文化革命造反派(现实版)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主席的文革: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如何取得胜利?

向下

主席的文革: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如何取得胜利?  Empty 主席的文革: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如何取得胜利?

帖子 由 Admin 周二 四月 23, 2013 1:52 pm

主席的文革: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如何取得胜利?

--------------------------------------------------------------------------------

作者: 清水(郑.池.橙.菊) [214125:26564], 04:10:08 04/23/2013:
- 论剑谈棋 豪杰尽聚 - 华岳论坛 - http://hua-yue.net/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如何取得胜利】


如前所述,无产阶级***仅花了两年多一点的时间就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建立了文革政权。主席是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轻易取得文/化/大/革/命胜利的呢?


以第一件事为参照。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胜利同样是依靠四大法宝和一条道路。四大法宝分别是主席本人,统一战线,军队支左,中央文化革命小组。一条道路是:红卫兵首先起来,带动工人阶级和农民起来,运用“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的笔杆子,在军队的支持或者没有军队支持的情况下,向“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夺权,建立由造反派,解放军和老干部三结合的革命委员会权利机构。随着政权的稳固,军队逐渐退出,则形成造反派和老干部的“老、中、青”三结合的革命委员会。 ...华岳论坛 - "http://washeng.net"


1. 统一战线
在这场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主席的主要盟友一个是林彪同志(军队方面),一个是周恩来同志(老干部方面)。为何主席贵为开国领袖,党内外有崇高的威望,还需要与其他人结成统一战线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 无论是对党内的同志还是对党外的人士,尽量团结绝大多数是主席一贯的做法;这是争取胜利的保障。


第二, 主席并不想永远地打倒和抛弃他曾经的战友们,只是想往他们的头上戴个紧箍咒,让他们不要脱离群众;让他们不要停下来休息,不要走邪路,要紧跟着他继续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往前奔。否则,无法解释文革中被批得最凶的彭真、陆定一、罗瑞卿、薄一波、邓小平、杨尚昆和王光美到后来都安然无恙,邓小平最后还被再次启用;无法解释在主席还在世时,许多被打倒的老干部们又重新被启用;无法解释主席的“大部不抓,一个不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刘少奇、彭德怀和陶铸病死属难违天意,邓拓、翦伯赞、老舍、田家英和吴晗(?)自杀令人感叹,但也反应了书生比较脆弱,不能经事。 ...华岳论坛 - "http://hua-yue.net"


第三, 正如主席需要中央文革小组体现他的立场和意志的一方面----打倒当权派,同样主席也需要周恩来和林彪来体现他的立场和意志的另一方面----保护老干部和军队。


第四, 主席不仅是要炮打“司令部”,而且要把所有走资本主义当权派都打倒。


第五, 自1953年起,为了让一线的同志树立威信,主席主动退居二线,让刘少奇等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刘邓俱乐部的势力空前强大。


第六, 两人都是主席相对信得过的人,两人在党内和军内都有很高的威望,两人的能力也非常超常。周恩来虽在一线工作,但与刘邓是有区别。与他们相比,他是紧跟主席的。林彪更是主席从年轻时就着力栽培和培养的。林彪同志和周恩来同志何时成为主席的盟友呢? ...华岳论坛 - "http://washeng.net"


1966年1月林彪委托江青召开军队文艺工作者座谈会,标志着林 彪正式向主席靠拢;1966年4月2日周恩来正式表态批判《二月提纲》,这标志着周恩来正式成为主席的盟友。




2. 中央文化革命小组---抓笔杆子
主席曾说过“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革命),总要先造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林彪曾说过,“枪杆子,笔杆子,夺取政权靠这两杆子,巩固政权也要靠这两杆子”。因此,要革命,必须先造舆论,要造舆论,则必须掌握“笔杆子”。


文革前,相对枪杆子而言,主席对“笔杆子”越来越抓不牢。以下是几个例子:其一,主席曾几次当面向时任人民日报总编的邓拓抱怨,人民日报,他从不看,邓拓却不为所动,继续“我行我素”。其二,邓拓在1958年遭到主席贬后,彭真接收他任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继续主管文教工作,1960年起,他兼任中共中央华北局书记处候补书记。在此期间,邓拓常在北京晚报副刊《燕山夜话》专栏不点名地尖锐地“批评”主席。并与吴晗、廖沫沙合写《三家村札记》,从1961年出刊到1964年7月停刊,总共写了65篇(又有说是198篇),其中最有名的一篇是邓拓的《伟大的空话》,“为资本主义复辟鸣锣开道”;其三,自主席退居二线后,大家(老干部们)根据自己所需打着折扣地或者夸张地执行主席的指示,并且要么折扣越来越大,要么夸张得越来越离奇,尤其是大跃进后,按邓子恢的话说,大家都不怎么看主席的脸色了;其四,大跃进以来,宣传口被刘邓把持,对主席的指示拒不执行或变相执行,反而变本加厉地大刮“共产风”和“浮夸风”;其五,1962年,江青以她固有的特殊身份,找了中宣部、文化部的四个正副部长(陆定一、周扬、张子意和立群,又有说是陆定一、周扬、林默涵、齐燕铭),提出要批《海瑞罢官》,被陆定一当场拒绝,其他部长也跟着不同意。 ...华岳论坛 - "http://hua-yue.net"


要取得无产阶级***的胜利,首先要打倒要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刘邓俱乐部”。一旦把这只打老虎打倒后,后面的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许多工作就能顺利开展。当然,一方面,主席可以凭借个人威望采取组织手段解决“刘邓”问题,比如,即使在刘少奇威望达到顶峰的1964年,主席也仅是在年底和第二年年初开了一个月的会议,就使得刘少奇不得不做检讨承认错误。然而,如果这样做,与主席发动文/化/大/革/命的设想南辕北辙;另一方面,在当时的党内同志和党外人士眼睛里,刘少奇是接班主席的不二人选,刘邓俱乐部给外面的感觉,尤其是对中下层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制造一个假象,似是与主席是基本保持一致的,是尊重主席的;再有一方面,为了全党的安定团结,当彭德怀在庐山会议上要追究大跃进中发生的错误,剑指刘邓俱乐部时,尽管主席深知“真理也许在你(彭德怀)那边”,但还是不得不把它保护下来了;为了维护一线同志的威望,主席随后在1959-1962年间召开的多次会议上公开独自承担了大跃进发生的错误。因此,主席断不会采用解决“高饶”和“彭德怀”的方式解决“刘邓”问题,当然,主席更不会采取军事政变手段。那么主席的选择就剩下了笔杆子,顺理成章,主席必须要把“笔杆子”全部从“刘邓司令部”手中夺回。而夺回笔杆子的关键一役是解散文化革命五人小组,新组文化革命小组。 ...华岳论坛 - "http://washeng.net"

为何解散文化革命五人小组是关键?
这要从小组的成员、权限和管辖范围来看。五人小组是根据主席的提议于1964年7月成立,后被冠之为“文化革命五人小组”,负责领导整个文艺界整风和学术批判等文化宣传方面事宜。换言之,笔杆子掌握在“五人小组”手中。五人小组的 成员为组长彭真,副组长陆定一,成员有康生、周扬、吴冷西。彭真和陆定一是“刘邓司令部”的核心成员(在两人复出后,一个杀气腾腾说出“要他们(造反派)的命”,一个竭力主张全面否定毛/泽/东。)。因此,一旦五人小组走上正轨(标志是:《二月提纲》顺利通过执行)后,笔杆子最终掌握在谁的手中就不言自明。


如何解散五人小组?自然而然,要把火烧到“五人小组”。


在探讨这件事前,有一件事需要先交代一下:杨尚昆在文革前夕被免去中共中央办公室主任,该职位改由汪东兴担任一直到1978年。有人说,杨尚昆被打倒是因为在主席不知道的情况下,在主席车厢里安装***。这不符合历史事实,因为“***事件”发生在1961年4月,而杨尚昆被免职是1965年。也就是说,在“***事件”上,当时杨尚昆通过检讨过了关。***事件发生引发最直接的政治动作只不过是事发不到一个月,主席调来了汪东兴担任中共中央办公厅警卫局局长专门负责他的安全工作,田家英担任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因此,唯一的解释是杨尚昆是“刘邓俱乐部”的核心人物(这一点我们可以从90年代的“杨家将”窥出端倪,邓小平92南巡时,杨尚昆全程陪同,其弟杨白冰将军坐镇首都,“谁不改革开放,谁下台”。当然,杨尚昆在文革前的所作所为也说明了这一点)。在1965年1月前,主席还没有下定决心让刘少奇下台,而且主席一向心胸宽大,治病救人(笔者想,现在的领导碰到这种事情会如何处理?),所以杨尚昆没有被追究也是很自然的事。 ...华岳论坛 - "http://hua-yue.net"


接正题,要直接打倒彭真和陆定一,并不是不可以,同样会出现上述讨论的问题,况且但他们把自己保护得严严实实,工作上的大错并不能被人抓住把柄,也不直接受主席的领导,更关键的是,他们二人是“刘邓俱乐部”的核心成员。因此,只能采取迂回战术,或者说再从他们的外围入手,引火烧向他们。从公布的各种文革资料来看,当时主要有三个外围候选人分别是翦伯赞,邓拓和吴晗。三人都是有名望的文人,按主席的话说,他们的“世界观基本上还是资产阶级的”。因此,这三人在主席发动的无产阶级大革命中注定要被批、斗、改,重点是劳动学习改造,使其真正成为人民的知识分子。显然同时批三个人和两个人不符合主席的战术,即所谓“伤其五指,不如断其一指”。翦伯赞仅是学术权威,与政治涉及不深,打倒翦伯赞虽然最容易,但显然不符合整个***的战略部署,当时***的主要对手是刘邓俱乐部。打倒翦伯赞不仅与***无益,而且会使对手提前防范,填补缺口。所以,翦伯赞不是适合的人选。邓拓与彭真关系密切,既是书记处书记(彭真当时是北京市市委书记),又是文人,而且写过很多尖锐批评主席的文章。因此,邓拓似乎是最理想的批判对象,似乎也是容易被批倒的对象。其实不然,原因有三。原因一,唇亡齿寒,刘邓俱乐部会竭尽全力保邓拓,这样就等于与“刘邓俱乐部”提前决战,最终导致宫庭内斗,被新的“刘邓”利用,倘若如此,将会导致文/化/大/革/命归于失败;原因二,人们早就知道主席对邓拓不满,在1957底和1958年底分别撤了邓拓《人民日报》总编和《人民日报》社长的职位,如果此时批判邓拓,会给人旧账新算的口实;尤为重要的是原因三,邓拓的文章远没有吴晗的《海瑞罢官》影响面大,最多只是在文人政客中传阅。而《海瑞罢官》已被改成京剧,在党内外乃至全国都影响甚大。由此看来,此时批判邓拓不是一个好的选择。最后一个就是吴晗,吴晗应是三人中最理想的人选。首先,吴晗是研究明史的权威,属学术权威(学阀),彭真是管文宣的;其次,吴晗是北京市副市长,而彭真是北京市委书记,批吴晗,彭真势必牵扯进去;其三,也是最重要的是,一方面如前所述,《海瑞罢官》影响很大; ...华岳论坛 - "http://washeng.net"


《海瑞罢官》突出了当时两条路线斗争(主席的路线和刘邓的路线)最敏感的两个政治话题,即“退田”和“罢官”,这是两条路线争夺的生死劫。


在京剧《海瑞罢官》在北京上演造成轰动的同一时期,京剧《海瑞上疏》也在上海造成轰动,即我们所说的“南北两个海瑞”。但两者的在剧情上有本质的不同,前者是“退田”和“罢官”,后者则是冒死上疏。所以江青抓住《海瑞罢官》不放,但对身旁的《海瑞上疏》不闻不问是有其道理的。只是随着运动升级,《海瑞上疏》也被卷进去了。 ...华岳论坛 - "http://hua-yue.net"


在讨论“退田”时,我们只有把它放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才能理解当时的政治意义。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8年末,农民和土地的关系经历了从分田地---互助组---合作社---高级合作社---人民公社,短短十年,农民由个人变成了集体的一员,农业经济也由小农经济变为集体所有制经济,大大改善了农业生产关系,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大发展。由于刘邓俱乐部想借“大跃进”之机打垮主席,所以他们走“极左”路线,大刮“共产风”和“浮夸风”,加上连续三年自然灾害,使得我们国家和人们遭受巨大损失,人民公社也因此遭到大的挫折。党内很多同志把大跃进时的饥饿归结到人民公社,加上农民旧式思想顽固,没有根本扭转过来,主席在1957年批评的“单干风”又在1959年重新刮起(即所谓的退田),在1961年刮得最厉害,而在1962年形成势力向主席“逼宫”(注:见前述)。以安徽省为例,1961年,全省90%以上的生产队实行了“责任田”。由此看出,围绕着“包产到户”的斗争非常尖锐。


题外话: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让人民公社当替罪羊的做法是很荒谬和错误,人民公社是促进生产队发展。从历年(1950-2008)来粮食产量数据来看,笔者根本看不出人民公社导致了粮食减产。相反,把粮食年增长率进行排序,前五甲,有四个属于人民公社时期,另外一个是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刚好完成),有三个属于文革十年。值得一提的是文革时期,化肥还未广泛应用和杂交粮食作物还未广泛推广。 ...华岳论坛 - "http://washeng.net"


吴晗编写的《海瑞罢官》正是在这个历史背景下诞生的。剧本1960年底完成,当时的主线是退田(按当时的看法:影射政府再把田退给农民,实行“分田/包产到户”),后根据剧团的要求改为“罢官”为主线,“退田”为副线。1961年1月在北京首演。如果我们把这个时间与刮“单干风”的时间相对较,很难让我们相信这是偶然的巧合,而不是有意为之。很显然,京剧《海瑞罢官》对单干风起到了很大的推波助澜作用。正如主席所说:越到上面单干风刮得越厉害。在主席的观点中“分配土地,分到农民手里,他(们)是赞成的,要组织合作社他(们)就不赞成了。这一部分人,就是一批所谓老干部;第二部分人就是解放以后才进党的一批人;第三部分就是我们收容下来的***的这些人,其中有些过去是共/产/党被***抓去,然后叛变了;第四部分人就是资产阶级﹑地主﹑富农的子弟,解放以后他们进了学校,甚至进了大学,掌了一部分权,这些人也不是都坏,有许多是站在我们方面的。但是,有一部分是反革命分子。” ...华岳论坛 - "http://hua-yue.net"


《海瑞罢官》的作用很显然不只是退田,如主席所说的,主要是“罢官”。向谁罢官?
由于长期的封建意识到存在,相信当时大多数干部自觉不自觉地把主席当成了皇帝。早期如高岗的“东宫太子”之说,晚期如叶剑英“托孤后主”之说。由此看来,罢官是主席罢免彭德怀的官,罢官是彭德怀向主席罢官。


那么,罢官会对主席造成什么政治影响呢?
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弄清楚主席当时的政治环境。随着社会主义改造已全面完成,作为社会主义特征的新生事物:人民公社、国营企业、国营农场、集体企业开始蓬勃发展,逐渐在国家经济中占据统治地位。所有这些都极大地刺激着想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者和封建卫道士,党内的路线斗争就变得非常尖锐,难以调和。据邓子恢回忆,后来大家都不怎么看他(注:指主席)脸色。尽管新生事物代表着先进生产关系和先进生产力,但由于没有任何可借鉴的经验,所以在处理新生事物时,难免要发生失误。新生事物越多,失误也相对越多,生产力越落后,失误越多。而这些失误,恰恰被想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紧紧抓住不放,不断发难。当然,如果这些当权派势力和人数不多,主席也不会放在心里。恰恰相反,正如主席上面所言,这股势力是非常庞大,而且盘根错杂。主席稍有不慎,就被跌得粉碎。这不是危言耸听,这是事实。这个事实就是主席所建立的社会主义新文化,还处在幼儿时期,却要不得不同时与“几千年的老狐狸”封建主义文化,“几百年的老妖精”资本主义文化和近百年的殖民文化决战。因此,一旦在党内形成一种对彭德怀被免的“罢官控诉风”(被罢官),将极大地动摇主席在党内的地位,一旦党内干部有相当一部分一起向主席撂挑子不干(主动罢官),主席就面临在党内的地位被刘少奇取代的危险,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也就自然不保。


由此看来,对于主席而言,批吴晗的《海瑞罢官》是最佳选择。选定目标后,就得精心挑选人来批,就得精心准备。姚文元同志正是在这种环境下被选中,于是《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横空出世。这篇不到1万5千字的“批吴晗”文章,姚文元在上海竟然准备了七、八个月之久,十易其稿而成。可见功夫和心血。 ...华岳论坛 - "http://washeng.net"


1965年11月10日,经主席亲自审稿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在上海《文汇报》上登了出来。文章一经刊出,马上引起了刘邓俱乐部的高度警觉:


1. 当日,北京日报社长范谨请示北京市委郑天翔,郑天翔同意第二日转载。邓拓直接干预,第二天文章没被登出。同时请示彭真,彭真指示先不发表,匆忙间由邓拓和 李琪挂帅自己写文章对吴晗进行不痛不痒地批判。此时距离主席主动要彭真批判吴晗的时间已过去了两个月。可以说,如果没有姚文,彭真事实上把主席的话是当耳边风。 ...华岳论坛 - "http://hua-yue.net"


2. 文章发表了近两周,北京仍然按兵不动。主席在上海指示将文章出成小册子。11月24日,小册子出来后,北京新华书店奉命拒不征订。11月29日才在上面的压力下,被迫征订,但仍拒绝发行。


3. 文章出来后的18天内,北京各报刊多次请示是否转载,彭真和时任中宣部部长的陆定一指示拒绝转载


4. 文章出来后,李井泉得到刘邓统帅部的指示后,指示他所控制的《四川日报》、《重庆日报》、《贵州日报》、《云南日报》等报刊,不予转载。一直到1965年12月中旬才被迫先后转载,比《解放军报》和《人民日报》的转载要晚至少两周。 ...华岳论坛 - "http://washeng.net"


5. 1965年11月25日,周恩来和罗瑞卿到达上海就是否发表姚文展开热烈的讨论。讨论中,罗瑞卿是反对转载姚文,后在主席的压力下,才转而同意在《解放军报》转载。


6. 1965年11月28日,彭真召集北京市委的同志和中宣部的几位副部长会议,专门讨论转载姚文的事情。


7. 11月29日,《解放军报》转载了姚文的全文,军报旗帜鲜明地宣布《海瑞罢官》是一株“大毒草”;与此同时,《北京日报》也被迫转载了姚文的全文,并加上编者按:把文章仅归入学术讨论范围,按语是由邓拓、范谨修改审定,并由彭真亲自定稿。 ...华岳论坛 - "http://hua-yue.net"


8. 11月30日,《人民日报》也被迫在第五版上转载了姚文的全文,并加了编者按:同样把姚文归入学术讨论范围。由于《人民日报》的按语是吴冷西在请示彭真后起草的和前一日的《北京日报》的按语大同小异。《人民日报》为何迟迟不转载姚文?此时吴冷西已向刘邓俱乐部靠拢,向刘邓俱乐部输诚。可见刘少奇的威望在当时有多高! ...华岳论坛 - "http://washeng.net"


正如主席所言,《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击中了我们的敌人的要害”。主席通过这次战略试探,刘邓俱乐部的笔杆子一下子暴露无遗。对此主席说“文章出来了,北京不登。我那时候在上海,我说:出小册 子,看他们怎么办!北京只有一家登了——《解放军报》。《人民日报》、《北京日报》不登。后头全国各地、各省、市都转载了,只有一个省没有登,就是我那个 省——湖南。”。这里需要提一下的是《解放军报》和《北京日报》是同一天转载,《人民日报》只比《解放军报》晚一天转载,为何主席却说只有《解放军报》登了?显然主席对《北京日报》和《人民日报》处理姚文的方式不满,两报都将姚文淡化为学术性文章,而不是主席所希望的政治性文章。 ...华岳论坛 - "http://hua-yue.net"


由于主席运用策略对路,恩威并用,除湖南外,全国各大报纸陆续转载了姚文,并在全社会开始大规模的讨论,这意味着主席利用姚文撕开了刘邓俱乐部的一个口子。吴晗的政治命运也就注定要终止了,彭真不得不牺牲吴晗自保。接下来的几个月斗争,则是刘邓俱乐部拼命把撕开口子堵上,而主席则是要把撕开的口子不断扩大。这个“口子”之争具体表现为《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性质之争---即刘邓俱乐部刻意淡化姚文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性文章和主席坚持是“政治性”文章的斗争。随着斗争变为激烈,促使刘邓俱乐部不得不采取了进一步的政治行动,这个行动导致了《二月提纲》的出炉。 ...华岳论坛 - "http://washeng.net"


1966年2月3日,彭真主持召开“文化革命小组”扩大会议,决定成立学术批判办公室,与会成员除“文化革命五人小组”之外,还包括了王力、胡绳、姚溱、许立群和邓拓。这是一个“刘邓俱乐部”占主导地位的会议,会议的召集/主持者不仅是刘邓俱乐部的核心人员,参与人员也大部分都来自于刘邓俱乐部或偏向刘邓俱乐部的人员。因此,会议的决议毫无疑问是对刘邓俱乐部有利的。会议认为:要把当前的讨论置于党中央的领导下(注:要抓权),要降温,要真正做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注:要淡化)。会议决定由姚溱和许立群根据会议精神起草向政治局常委的汇报提纲,这就是著名的“二月提纲”。这样,姚文的政治目标业已达到,接下来是因姚文引发的对《海瑞罢官》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是围绕着《二月提纲》展开的针锋相对的激烈斗争。 ...华岳论坛 - "http://hua-yue.net"


2月4日,会议后第一天,姚溱和许立群在钓鱼台起草汇报提纲,这就是所谓的《二月提纲》。二月提纲的核心要点:一.将姚文通过中央决议正式定性为“学术性”争论,刻意淡化阶级斗争;二.要把讨论置于党中央的领导下,具体执行部门实为“五人小组”,凡公开点名批判,需请示“五人小组”,也就是说,收夺宣传权;三.要将《海瑞罢官》与庐山会议彭德怀案切割,杜绝“学术性”文章发展为“政治性”文章的可能,等于否定了主席的“吴晗的《海瑞罢官》的要害是‘罢官’,我们罢了彭德怀的官”。 ...华岳论坛 - "http://washeng.net"


2月5日,会议后第二天,刘少奇召开政治局会议,专门讨论《二月提纲》,参与人员包括有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朱德、彭真、康生等。会议通过了《二月提纲》。会议同时要求“五人小组”去武昌向主席汇报,这个政治操作显然是拿政治局决议逼迫主席让步,同意《二月提纲》。如果主席反对,那么主席再次成为孤家寡人。 ...华岳论坛 - "http://hua-yue.net"


2月8日,“五人小组”在武昌向主席汇报《二月提纲》。鉴于中央政治局已通过,主席并没有直接否定《二月提纲》,相反,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吴晗是不是反党反社会主义分子?”,对于这个问题,彭真当然要坚决否定:“经过调查,(吴晗)不是。”,“少奇同志说,没有发现吴晗跟彭德怀有组织联系”。这样,从向主席汇报后到3月底,整个宣传口是以《二月提纲》为指导纲领,仅对《海瑞罢官》展开一般性学术讨论。当然,负责宣传口的刘邓俱乐部并不是能够管住所有的报刊,例如,在罗瑞卿于1965年12月被夺权后,《解放军报》就不再是刘邓俱乐部的阵地。 ...华岳论坛 - "http://washeng.net"


2月2日—3月19日,《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简称《纪要》。这是一篇“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纪要》,《纪要》是在江青同志不知情的情况下做的,后在江青同志的要求下,通过近一个月的多次修改(其中包括主席本人的三次修改)而成。代表主席立场的江青《纪要》与代表刘邓俱乐部的彭真《二月提纲》是完全针锋相对的,《纪要》提出“一条与毛主席思想相对立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线专了我们的政”, “我们一定要坚决进行一场文化战线上的社会主义大革命, 彻底搞掉这条黑线”。 ...华岳论坛 - "http://hua-yue.net"


根据纪要产生的过程,可分为 一.江青召开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之前(1965年11月下旬—1966年2月1日);二.《纪要》的形成(1966年2月2日—2月20日);三.《纪要》的修改过程(1966年2月21日—3月19日);四.《纪要》的通过(1966年3月20日—4月9日);五.《纪要》下发(1966年4月10日)。 ...华岳论坛 - "http://washeng.net"


第一时间段:座谈会之前,1965年11月25日,罗瑞卿就《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是否转载事宜到达上海。在上海期间,江青先找罗瑞卿,要到部队开文艺座谈会,被代表刘邓俱乐部利益的罗瑞卿当然是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江青。这样,毫不奇怪,1965年12月,罗瑞卿被林彪夺了权,林彪开始具体抓军委的日常事务。1966年1月21日,林彪支持江青召开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 ...华岳论坛 - "http://hua-yue.net"


第二时间段:座谈会(2月2日-20日),座谈会按时间分为两段,第一段2日下午-10日;第二段16日-20日。10日-15日休会(注:“五人小组“是在2月8日向主席汇报《二月提纲》,所以江青可能因此暂停会议)。会议主要内容是看电影戏剧(共看了30多部电影和3场戏)和谈话。20日,参与会议的其他6名人员在江青不知情的情况下,写了一份纪要。 ...华岳论坛 - "http://washeng.net"


第三时间段:《纪要》的修改(2月21日—3月19日)。《纪要》出来后,江青同志当然很不满意,《纪要》要求修改。同时,主席对《纪要》高度重视,派选3大秀才(陈伯达、张春桥和姚文元)参与《纪要》的修改,并自己亲自对《纪要》进行了三次修改审阅。 ...华岳论坛 - "http://hua-yue.net"


第四时间段:《纪要》的通过,修改后的《纪要》3月19日送到林彪手中,获得林彪通过,然后《纪要》转发给各军委常委(贺龙、聂荣臻、陈毅、刘伯承、徐向前、叶剑英等),获得军委常委的一致通过后,3月30日,《纪要》送到彭真手中,4月1日,彭真批语后,再转发给中央政治局委员,最后获得一致通过。 ...华岳论坛 - "http://washeng.net"


第五时间段:《纪要》于4月10日,以中发(66)211号文件方式,下达到县团级党委。这样《纪要》的精神实质上正式取代了《二月提纲》的精神。4月12日,《二月提纲》正式被撤销。
《纪要》和《二月提纲》是代表着两条路线。因此《纪要》出台的整个过程实质是主席不断扩大刘邓俱乐部缺口的过程,也是主席攻城略地的过程,直捣刘邓俱乐部核心的过程。主席避开刘邓俱乐部控制的党中央宣传口,从地方和军委入手,走下属部门包围中央的道路,不断推进,最终夺取了宣传权。从主席的政治运作,鲜明地体现了主席对政治的观点“把自己的人团结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


1966年3月18日(《纪要》已基本定稿,吴冷西受到主席的严厉批评,标志着主席开始清除刘邓俱乐部在宣传口的外围。吴冷西原是主席特别信任的人,主席用吴冷西替代邓拓成为《人民日报》的主编,后来吴冷西升任中宣部副部长兼《人民日报》主编。由于刘少奇在党内的地位迅速窜升,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吴冷西和当时的许多中央同志(比如:主席的大秘书田家英)一样,不能免俗(风派),被刘邓俱乐部拉拢。在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发表会,吴冷西紧跟刘邓俱乐部的步伐,先是拒绝转载姚文,然后将姚文定性为学术研究文章,再后来将戚本禹的《<海瑞骂皇帝>和<海瑞罢官>的反动实质》扣下,将关锋、林杰的《<海瑞骂皇帝>和<海瑞罢官>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两株大毒草》扣下,严禁发表。 ...华岳论坛 - "http://hua-yue.net"
1966年3月28日-3月30日(《纪要》基本获得军委常委的一致通过),主席在上海同康生、江青、张春桥等进行了多次谈话,严厉批评《二月提纲》混淆阶级界限,不分是非,是错误的。《二月提纲》是彭真亲自主持制定的,批判《二月提纲》就意味着批评彭真。这样给彭真带来了巨大的政治压力,使得他不敢扣下《纪要》,而是匆忙写下同意的批语,4月1日,将纪要转发给政治局其他成员。


1966年4月3日,彭真召集了北京市委常委会议,为了自保,彭真一方面作自我检讨:“我确实像主席说的, 在文化方面落后了”;另一方面在会上,彭真决定牺牲邓拓,组织批判“三家村”的文章。


1966年4月5日,彭真又在家中召集中宣部和北京市主管新闻的负责人会议,会上,彭真告诉与会者:“他受到了毛主席的批评,他已向毛主席检讨”。


1966年4月9日—12日,邓小平主持召开中央书记处会议,彭真受到了其他所有书记处书记的批评。康生掌控着整个会议的局面,对彭真进行了系统深刻的批评,对彭真的历史错误也进行了系统的批评。会议最终形成了决议:彻底批判文化革命小组的《二月提纲》的错误,撤销这个提纲;成立文化革命文件起草小组。经主席和政治局常委批准后,起草小组由陈伯达任组长, 江青、刘志坚任副组长, 康生任顾问。成员有王力、关锋、戚本禹、吴冷西、穆欣、陈亚丁、尹达、张春桥。 ...华岳论坛 - "http://washeng.net"


1966年4月16日-24日,主席召集政治局常委开扩大会议,刘少奇因外访,直到20日才参加。会议讨论了彭真的错误,会议决定撤销“文化革命五人小组”,重新设立“文化革命小组”,吴冷西已成为局外人。


1966年5月4日—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召开,会议16日通过了著名的“五•一六通知”,主席正式发动了***。会议决定将彭真、罗瑞卿、陆定一和杨尚昆定性为“阴谋反党集团”,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顺利进行扫除了障碍。 ...华岳论坛 - "http://hua-yue.net"


1966年5月28日,中央文化革命小组(简称中央文革小组)正式成立,具体人员名单:
组长:陈伯达
副组长:江青、王任重、刘志坚、张春桥
顾问:康生、陶铸(8月2日补上的)
组员:谢镗忠(总政治部文化部长)
姚文元(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
王力(中宣部副部长、《红旗》杂志副主编)
戚本禹(《红旗》杂志历史组组长)
尹达(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部考古所副所长、历史研究所第一副所长)
穆欣(《光明日报》总编)
郭影秋(北京市委文教书记)
郑季翘(东北局吉林省委文教书记)
杨植霖(西北局青海省委第一书记)
刘文珍(西南局宣传部长) 关锋(《红旗》杂志编委)


中央文革小组的成立标志着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有了领导机构。


3.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道路


主席依靠自己个人的巨大权威,亲自运用笔杆子和组织形式打倒了“刘邓俱乐部”的核心成员“彭、罗、陆、杨”,拔了刘邓俱乐部的“虎牙”之后,如果他接着亲自再运用笔杆子和组织形式来打倒刘少奇和邓小平的话,这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了。然而,主席没有这样做,他把刚从“刘邓俱乐部”抢来的笔杆子还给了人民,并把组织权利下放给了人民。换言之,主席要让人民自己用笔杆子打倒走资本主义当权派、学阀,自己组织起来从“当权派”手中夺取政权,自己建立政权组织。 ...华岳论坛 - "http://washeng.net"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主席必须发动人民起来造反。在当时,尽管新中国已经建立了17年之久,人民还是“顺民”,对官府很敬畏,怕得很。大跃进的“命令风”和“瞎指挥风”之所以能够盛行与人民的“顺民性”是密不可分的;三年自然灾害的“浮肿”和“死了人”能够瞒住主席很久,正是人们屈服于官府的“淫威”,不敢造反。因此,如果没有找到很好的队伍,要发动人民起来造反的难度非常大,甚至根本不可能。 ...华岳论坛 - "http://hua-yue.net"


然而,对于深知中国革命内在规律的主席,这个题目并不难,或者说很容易。主席选取了中国最革命的人群(青年人)作为发动人民起来造反的开路先锋。正如主席自己所言:“(在无产阶级的文/化/大/革/命中,)革命的知识分子,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这是符合革命发展规律的”。 ...华岳论坛 - "http://washeng.net"


因此,在无产阶级***刚开始(五一六通知)不久,1966年5月25日,北京大学的聂元梓和6名在校学生在大学饭厅前张贴出文革第一张大字报:《宋硕、陆平、彭珮云在***中究竟干了些什么?》,点燃了文/化/大/革/命的第一把火。随后没过几天,5月29日,一个代表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名词“红卫兵”显亮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 ...华岳论坛 - "http://hua-yue.net"


刘邓俱乐部迅速将聂元梓点燃的第一把火扑灭,聂元梓被戴上了“邓拓帮凶、党的叛徒、大坏蛋、阴谋家。6月1日,主席又亲自把这把火重新点燃,下令向全国向全世界公布聂元梓的大字报。两个月后,8月5日,主席亲自点燃了一把***的大火《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自8月18日到11月26日,短短3个月,主席先后8次接见红卫兵,被接见的红卫兵人数达1200万之多。这样,以红卫兵运动为先锋工农兵为主体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并应验了主席自己所言:“彻底革命就要依靠时代的主人广大工农兵做主力军去完成。 知识分子从来就是转变﹑觉察问题快,但受到本能的限制,缺乏彻底革命性,往往带有投机性。” ...华岳论坛 - "http://washeng.net"


有人片面地把无产阶级***片面地认为是红卫兵运动或过重强调红卫兵的作用,比如过分渲染五大红卫兵领袖的作用。这个观点显然是极其错误的,因为主席从来没有把红卫兵作为***的主体,在***中,主席只给了红卫兵一个角色,即大革命的开路先锋。修正主义者之所以让这个观点盛行就是为了将***初期的不足过分夸大,将***描绘得一团漆黑,因为作为“先锋”的红卫兵由于自身革命热情而不可避免地在运动中存在一些过激行为,由于自身的“投机性”不可避免地让运动存在一定的褪色。作为青年知识分子的主体 -- 红卫兵由于上述的缺陷性,是无论如何担当不了大革命主体的作用。文/化/大/革/命的主体是工人、农民和解放军。文革政权建立后,红卫兵和后继的青年知识分子被主席赋予了时代未来的主角 -- 努力将自己培养成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当今中国政治的高级领导层正是这个时代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在社会主义文化和共产主义文化彻底熏陶出来的,是经历过“正反两方面”教育的,他们是“金子”还是“狗屎”,让我们拭目以待。 ...华岳论坛 - "http://hua-yue.net"


综上所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道路是:主席亲自拔“虎牙”,红卫兵起来斗“老虎”,工人、农民和解放军联合起来夺权,组建革命委员会,建立文革政权。


4. 夺权
无产阶级***的核心和最终目标是“夺权”。离开了“夺权”,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会流于形式,与资本主义社会的集会、示威、游行一般无二,根本不能撼动资产阶级的统治。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参与集会、示威、游行的群众打出“夺权”的口号或采取夺权行动的现象非常鲜有,即便是热血沸腾的1968年也是如此。因此,他们的抗争最终归于失败,最多换来的是统治者在不影响自身统治的小恩小惠。


主席发动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最主要表征是无产阶级向资产阶级的“全面夺权”。经过“全面夺权”所建立的政权才称得上能够保障社会主义不会变色的“无产阶级专政政权”!
关于文革夺权,在很多文献中均有披露。文革网(http://www.wengewang.org)收集了许多第一手的鲜活历史资料,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上网一读。从1967年初开始,全国各地方党政机关,各机构,各学校,各工矿企业掀起了轰轰烈烈、浩浩荡荡的“夺权”运动,从第一个地方文革政权组织 – 黑龙江革命委员会(1967年1月31日)成立,一直到最后两个地方文革政权组织– 新疆革命委员会和西藏革命委员会(1968年9月5日)成立,前后1年零7个月,就实现了“全国山河一片红”。


文革夺权表现有以下几个特征:1. 工人农民为参与夺权的主体;2.参与夺权的团体一般有两个或多个群众团体;3.当夺权团体彼此间力量旗鼓相当,互不示弱,互不妥协,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来调解,当调解失败后,军队进行支左干涉,让左派造反派占上风;4.夺权过程中,均有一个或几个被点名打倒的当权派;5. 在夺权的过程中,中央文革小组起领导作用;6.一般不采用跨单位、跨地区、跨省市的方式进行夺权,而是由本单位的职工,本地区、本省市的人民群众来夺权;7. 新组建的政权组织 – 革命委员会中,工农兵占主导地位,夺得了领导权;8.作为无产阶级***的先锋,红卫兵一般不在革命委员会中担任职务,而是在完成文/化/大/革/命这一光荣伟大任务后,作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进行培养,比如文革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工农兵大学等。 ...华岳论坛 - "http://washeng.net"

Admin
Admin

帖子数 : 144
注册日期 : 13-02-13

http://hgy88.6d7d.net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